外部因素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研究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逐步加大,外向型经济发展带动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快速增长。笔者基于我国经常账户不同阶段的变动情况,分析外部因素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效应,并就优化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促进我国经常账户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我国经常账户总体变动情况
从规模看,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经常账户长期保持顺差,但阶段性波动明显,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08年的快速增长期,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从2001年的174亿美元一路攀升至2008年的4206亿美元,增幅高达2317%。第二阶段是2009—2018年的波动下行期。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先从2009年的2433亿美元收窄至2011年的1361亿美元,接着回升至2015年的2930亿美元,其后缩小至2018年的241亿美元。第三阶段是2019—2023年的回升期,我国经常账户顺差规模在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四年正增长,2022年经常账户顺差规模达历史峰值4434亿美元,2023年经常账户顺差规模收敛至2530亿美元。
从结构看,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逆差规模持续扩大。货物贸易方面,2001—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占经常账户顺差的平均比重高达223%。从变动趋势看,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规模经历“三起三落”(见图),从2001年的282亿美元波动上升至2022年的历史峰值6650亿美元,其后在2023年小幅收窄至5939亿美元。服务贸易方面,除了2005—2008年短暂出现小额顺差外,服务贸易在2001—2023年的大部分年份呈现逆差,逆差规模从2009年的153亿美元一路扩大至2018年的2922亿美元,此后收窄至2022年的874亿美元,2023年逆差再次扩至2078亿美元。
我国经常账户变动原因分析
经济全球化助力第一阶段(2001—2008年)的高速增长。这一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跨国公司掀起对华投资热潮,为我国参与产业链国际分工、提升产业层次、增加贸易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我国加工贸易进入高速增长期,成为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带动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大幅增长。
内外部因素促成第二阶段(2009—2018年)的波动下降。这一阶段,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外部环境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活动萎缩、外部市场需求下滑,受此影响,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规模在2008—2011年和2015—2018年间持续下降。从内部因素看,随着居民消费持续升级,中国旅客跨境出行活动日趋频繁,旅行项下逆差规模相应扩大,成为服务贸易逆差显著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供需缺口推动第三阶段(2019—2023年)的恢复增长。这一阶段,货物贸易高额顺差和服务贸易逆差持续低位运行共同推动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恢复增长。货物贸易方面,新冠疫情暴发后,发达经济体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促使全球需求处于高位、加剧供需缺口,我国由于疫情控制较好、供应链快速修复,货物贸易出口大幅增长。服务贸易方面,疫情背景下跨境人员流动放缓,促使服务贸易逆差低位运行。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874亿美元,同比收窄13.6%,为疫情前(2019年)三成;其中旅行项下逆差1013亿美元,较疫情前(2019年)大幅收窄53.7%。2023年以来,受外需疲软导致出口增速下滑以及旅行项下跨境活动恢复的影响,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规模有所收窄,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相应扩大,共同推动经常账户顺差规模收敛。
外部因素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效应
为研究外部因素对我国经常账户的整体影响程度和效应,本文运用b-n分解技术将我国经常账户收支的时间序列数据分解为随机游走趋势和周期趋势,并对随机游走趋势中的确定性趋势项和随机冲击项进行分析,以量化测度外部因素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冲击效力。b-n数据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经常账户面临的外部因素影响日益显著,其中2020年是外部因素影响效应的“分水岭”。整体来看,我国经常账户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仍能保持韧性,维持稳定运行态势。
先看随机冲击项。外部因素对我国经常账户的随机性冲击,既包括例如加入wto、人民币国际化等因素的正向影响,也包括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冠疫情暴发、乌克兰危机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从随机冲击项趋势看,2001年以来,外部因素对我国经常账户整体表现为正向影响,其影响效力呈震荡上升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部因素的正向影响效力大幅下滑,一度短暂回升,其后又在欧债危机、全球经济下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下降。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外部因素对经常账户的整体影响效应由正转负。
再看确定性趋势项。确定性趋势项反映一国总供给水平提升(包括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以及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对经常账户的正向推动作用。从确定性趋势项的变动情况看,自2001年以来,我国经常账户收支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良好趋势,并长期维持顺差,表明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驱动下的供给能力提升对经常账户仍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相关政策建议
加强宏观和微观监测,及时预判经常账户差额变动趋势。宏观上,建立经常账户差额变动的系统性预测体系。从重点国别、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渠道等多个维度建立经常项目跨境资金监测分析预警机制,研究将与我国贸易联系较为紧密的美国、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增加值、制造类商品进出口占比等纳入参考指标,通过对参考指标变动趋势的监测,为我国经常账户差额规模和结构变化提供前瞻性参考。微观上,加强对重点主体的针对性监测、分析和预警。充分运用跨部门、跨系统、跨项目的数据分析手段提高微观监测效率,灵活使用业务系统指标和分析模型等工具,实现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和动态监测分析,筛查异常主体和异常业务波动,及时预判国际产业转移、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外部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影响,防范经常项目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商品核心竞争力。其一,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外贸“新三样”发展迅速,成为外贸发展新引擎。建议积极推动5g、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大对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的金融、财税支持力度,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其二,鼓励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推动纺织、轻工、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升级,不断提升传统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推进区域贸易合作,提高区域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其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机遇,持续扩大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海路、铁路、公路以及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中资企业境外项目承包为切入点,带动商品、服务和技术出口三重增长。其二,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经贸合作为契机,全面深化我国与相关国家的贸易联系,降低贸易成本,消除非关税壁垒,提升清关效率,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扩大中间品和产成品贸易规模,助力巩固我国外贸基本盘。
促进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我国经常账户收支结构。随着产业链分工的日渐精细化,制造业价值链不断向服务领域延伸,生产性服务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建议持续提升与生产配套的服务贸易竞争能力,通过技术出口、服务出口、信息出口、知识产权输出等方式增加我国服务贸易项下收入,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衡发展、互补互济。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打造数字服务贸易示范区,发挥聚集效应和引领效应;积极参与数字服务贸易国际合作,提升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课题组成员:余文胜 吕建锋 王珊红 邓苑菁 邓荣标 张林蕾 朱婷婷